拼搏体育官网“这个是什么?”“这是陶鹰鼎,它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,距今大约6000年。”11月16日,在渭南市博物馆“与华相宜——渭南故事”基本陈列馆,市民陈荣正在给6岁的女儿甜甜讲陶鹰鼎的故事,女儿边听边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橱窗里这件与众不同的陶鼎。

  近年来,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,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,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  自2016年2月开馆以来,渭南市博物馆年均接待各类参观团体1800个以上,总计接待游客约230万人。

  渭南市博物馆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优势,坚持“有效保护、合理利用、加强管理”的原则,把收藏保管、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功能有机结合,创新举措,因势利导,已发展成为传承历史文明、凝聚精神力量、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,是渭南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、广大市民的文化乐园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廉政教育基地。

  目前,渭南市博物馆已形成“与华相宜——渭南故事”“百年沧桑——渭南记忆”基本陈列,“奋斗之路——‘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’主题教育展”“清风弥万世 廉韵润秦东——渭南廉政文化主题展”等专题展览组成的陈列体系。

  突破时空界限,做好“博物馆+”新场域,盘活博物馆的有形和无形资源,成为让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
  在博物馆开馆之初,举办的“中西合璧盛清瑞宝——圆明园四兽首铜像特展”,为博物馆的展览交流开启序幕。

  “岁月如歌——民国以来陕西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”中,通过展览200余件与陕西人生活息息相关的“老物件”,展现了陕西近百年来社会生活变迁的风貌。

  渭南市博物馆还创新展出优秀书画家的艺术作品,在“东府梦华——何柳生美术作品及版画制作工艺展”上,展出了以渭南风物、渭南人物、渭南名胜古迹为主的版画、国画、油画、水彩画、藏书票等220余幅作品,构思巧妙,刻画细腻。

  2023年,“风从海上来”渭南市博物馆首次书画类文物展览开展,吴昌硕、沈曾植等多位“海派”名家作品展出。此次展出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也进一步推动渭南和嘉兴两地在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。

  近期推出的临时展览“志壮河岳——渭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成果图片展”见证和记录了渭南革命英烈和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和不朽功勋。

  为了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,渭南市博物馆紧跟文博游市场发展趋势,依托城市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馆藏资源,不断创新展陈形式,讲活文物故事,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,引导广大市民爱上博物馆、走进博物馆,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文化自信,厚植家国情怀。

  渭南市博物馆先后开展了“金猪抱福迎新春”系列活动、“欢欢喜喜闹元宵”猜灯谜活动、“美好端阳”端午系列活动、“七夕之夜”系列活动、“家国情怀”国庆中秋系列活动、重阳雅集活动等,活动内容有民俗体验、手工制作、文物鉴赏和“小小讲解员”“小小修复师”等几大类数十项,基本涵盖全年的传统节日,吸引了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与,受到市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。

  在渭南市博物馆“花好月圆诗韵长”中秋之夜系列活动中,市民王婷带两个孩子参加了文物拼图活动。活动中,两个孩子对所拼文物的器形、纹饰、工艺等有了更深的了解,共同拼装成了“与华相宜瓦当”拼图,“参加这些活动,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了优秀的传统文化。”王婷说。

  除了文物收藏、陈列展示、宣传教育外,长期以来,渭南市博物馆还致力于各项保护研究、考古勘探、发掘清理、学术交流等工作,围绕渭南特有的文化资源,积极推进考古勘探工作,高质高效做好“四普”工作,建立“考古渭南”数据库,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。

  8月初,陕西科技大学与渭南市博物馆举行战略合作签约,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在文创开发、人才引进以及博物馆展陈设计、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、更宽领域的合作。邀请的设计师们经过21天的实地考察,最终形成了60多套(组)融合渭南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创意方案,目前已汇编成册。

  10月18日,渭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公布考古重大成果:发现蔡伦庙遗址。“这是一项重要的考古新发现,使得‘白水四圣故里’的美名至少向前推了200余年。”渭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工作人员说。

  以文物共情,让历史说话。“博物馆不仅能够引领时尚,还能进一步增强其作为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地位,吸引更多的观众,尤其是年轻一代,让他们在享受时尚的同时,也能深入了解、体验、传播渭南丰富的历史文化。”渭南市博物馆副馆长薛大勇说,未来,市博物馆将通过网络新媒体,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博物馆蕴藏的历史文化魅力。

  时间原因,当天,陈荣和女儿只逛了三个展厅,“妈妈,下周末我们还来博物馆好吗?”临走时,甜甜仍然意犹未尽。